• <strike id="esue2"><input id="esue2"></input></strike>
  • <ul id="esue2"><sup id="esue2"></sup></ul>
    <strike id="esue2"></strike>
  • <fieldset id="esue2"><table id="esue2"></table></fieldset>
  • <ul id="esue2"></ul>
    <strike id="esue2"></strike>

    今天是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歡迎光臨本站 

    四川省行業資訊

    2023年四川省領域科技發展項目申報資金、類型、周期、支持重點等

    文字:[大][中][小]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22/9/26     瀏覽次數:    

    今天小編為您帶來四川省社會發展領域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資金、類型、周期、支持重點等相關信息,希望我的文章能給您帶來幫助,如有需要,速聯系小編。小編盡力收集所有四川的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及其他惠企政策,點個關注不迷路。

    十年專業代理免費咨詢:19855109130(微信同號)

    (臥濤科技:高企認定、項目申報、知識產權代理、軟件開發、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財稅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體系認證等)

    一、申報資金支持方式

    專項資金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

    二、申報支持類型和經費

    采取公開擇優方式征集重點研發類項目。

    三、申報實施周期

    實施周期2年,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

    四、申報支持重點

    (一)新冠疫情科技攻關。

    1.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疫情常態化防控下,不斷完善疫情防控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機制,在預測預警、疫情研判、病例篩查、群防群控、醫學觀察、精準診斷、臨床救治、院感防控、防控物資供應及人力資源保障、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方面取得關鍵技術突破。

    考核指標:建立聯防聯控、社會動員及群防群控可識別機制;合理使用公共資源和醫療衛生資源,實現1-2條高效、合理利用公共衛生資源關鍵技術共識;突破新冠肺炎診療關鍵技術1-2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限省衛生健康委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入境伴侶動物攜帶新型冠狀病毒風險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入境的風險,基于采樣、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溯源等技術方法,對攜帶入境的伴侶動物(犬、貓)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進行傳播風險系統分析,從而建立伴侶動物與人類公共衛生相關的檢疫流程和檢疫措施等口岸檢疫技術體系。

    考核指標:建立入境伴侶動物與人類公共衛生相關的采樣流程、檢測方法和流行病學溯源分析方案各5套,跨物種傳播風險分析方案5套,形成針對性的檢疫流程和檢疫措施1-2套,制定或參與制定相關行業或國家標準1-2項,申請專利1-2項。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新冠肺炎患者醫療診治關鍵技術創新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前期我省新冠確診病例回顧性分析及全球新冠肺炎臨床研究分析,建立疾病轉歸模型,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診治流程。規范核酸檢測方案,提高核酸檢測能效。針對實驗室的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建立SARS-Cov-2核酸檢測標準品庫;開展SARS-Cov-2核酸定量參比研究,提供抗病毒治療療效評估依據。開展病毒載量與疾病診療的相關研究。開展新冠肺炎患者康復護理研究。構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社區康復護理方案,對出院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

    考核指標:建立疾病的轉歸預測模型,為疾病轉歸提供可靠科學依據。編寫臨床指南1項或專家共識1項;申請專利2-3項,發表論文3-6篇;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生鮮食品加工及貯運流通環節新冠病毒防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開展新冠病毒病原污染及殘留傳播風險研究,揭示病原的污染和殘留特點與變異趨勢;針對生鮮食品加工及貯運流通環節,開展新冠病毒精準檢測關鍵技術研究,研發高效病毒檢測和實時監測技術;研究制定最佳消毒規程和程序;開展新冠病毒凈化技術研究,編制相關防控技術標準;基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生鮮食品加工及貯運流通的新冠病毒防控策略,構建大數據處理與可視化平臺。

    考核指標:在生鮮食品加工及貯運流通環節新冠病毒等病原防控關鍵技術上取得創新性突破,研發相關新冠病毒診斷技術2-3項,建立新冠病毒殘留數據庫1套,制定精準消毒及凈化技術規程3-4套,構建相關環節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編制防控技術標準1-2個,申請專利3-4件,在2家以上企業進行應用推廣。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智慧文旅疫情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開發及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基于文化旅游要素的多維異構數據存儲結構、疫情特征和傳播路徑技術,開展疫情數據復雜時序系統狀態的預測與異常檢測研究,建立疫情傳播軌跡的實時追蹤系統,研發信息溯源等關鍵技術;構建智慧文旅疫情的大數據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實現智慧文旅疫情數據特征提取、傳統網絡可視化、追蹤溯源、預測預警和應急響應的目標。

    考核指標:突破面向疫情防控的系統狀態與疫情傳播軌跡預測、跟蹤溯源、預警及響應的關鍵技術4項。發表論文3-5篇,申請發明專利3-6項。形成智能軟硬件示范綜合平臺產品1套,軟件作品登記2件。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公共安全與疫情智能防護關鍵技術與產業化研究。

    研究內容: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研究公共安全與疫情智能防護關鍵技術,包括嵌入式深度學習平臺等;針對安全防護行為,研發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并構建檢測平臺;基于人體測溫儀、紅外監控攝像頭,采用AI技術+紅外測溫和視頻智能分析,研發公共場所智能行為識別與體溫預警平臺;利用高速率低時延的網絡(4G/5G)技術,實時高效監測規模性人群的安全防護行為和體溫情況。

    考核指標:突破嵌入式深度學習平臺、異常行為識別等關鍵技術不少于2項;支持PB量級的多源數據分布式存儲,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在醫院、公安、高危行業等開展應用示范與推廣,實現以“高精度、大面積、多目標、遠距離”為目標的規模性人群公共安全篩查、異常行為預警;建立公共安全與疫情常態化防護技術體系及產業化技術規范。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二)醫藥健康產業。

    1.創新藥物。

    1)異種移植供體研發及臨床前試驗。

    研究內容: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免疫原性基因修飾豬供體;開展豬-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皮膚、胰島、肺臟等移植研究,分析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建立臨床免疫方案和適用于異種移植的臨床免疫抑制劑方案;針對增加臨床前試驗移植物存活時長,篩選合適的基因修飾組合,研發試驗技術規范。

    考核指標:通過動物器官移植試驗,確定適合進行異種器官移植基因型組合的供體動物1-2種,建立適用于異種移植的臨床免疫抑制劑方案1-2套,提出異種移植臨床前試驗技術規范1項。申請專利2-3項,發表論文1-3篇;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枸杞糖肽在口腔疾病中的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枸杞糖肽在口腔疾病(牙周炎、黏膜病損、骨缺損等)中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探究枸杞糖肽調控口腔疾病的具體分子機制。研發枸杞糖肽水凝膠、枸杞糖肽貼片或涂劑等口腔制劑,評估枸杞糖肽制劑的體內外生物相容性和作用效能,探索枸杞糖肽最佳給藥途徑,以此為基礎開發系列枸杞糖肽口腔生物材料。

    考核指標:構建2-4種新型枸杞糖肽水凝膠、貼片或凃劑等口腔制劑,其質量參數達到國際規范質量標準,性能指標滿足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及臨床需求;申請專利1-3項;發表論文3-6篇;形成枸杞糖肽制劑的口腔應用指南1項,為該項技術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胰腺癌靶向性的多模態分子探針關鍵技術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胰腺癌,設計并構建具有近紅外熒光/核磁/光聲多種信號模式和光熱性能的小分子探針,實現對胰腺癌的近紅外熒光/核磁/光聲多模態成像,將技術應用于胰腺癌的體內外早期診斷和手術導航?;谠擃愄结樀墓鉄嵝裕_展胰腺癌的無創光熱治療應用研究。

    考核指標:突破胰腺癌早期診斷、術前顯像、術中導航與無創光熱治療關鍵技術2-4項,獲得診療一體化小分子多模態探針裝置1套。申請專利1-2項。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人腦組織資源庫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依照“中國人腦組織庫聯盟”制定的標準操作規程,完善人腦樣本的收集和保存流程,開展神經組織學/病理學檢測關鍵技術研究。深入研究人腦老化、老年性癡呆、帕金森氏病、腦中風和精神疾病等重大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機制,篩選疾病早期診斷生物標記物,研發相關臨床藥物。整合捐獻者生前生活史、臨床病史和死后腦病理學等多維數據,構建和優化信息資料庫。

    考核指標:對接國家人腦組織資源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突破腦樣本收集和保存等關鍵技術1-2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生物藥和生物治療產品研發。

    研究內容:支持創新性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療產品等生物藥和生物治療產品研發,開展產品穩定性研究,開展臨床試驗研究,開展生產工藝與質量標準體系研究,推動產品上市。

    考核指標:開展臨床研究,申請發明專利2-3項,啟動Ⅲ期臨床研究或申請上市。

    有關說明:項目需進入臨床研究或完成藥學研究,擬支持1-2個項目,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6)創新化學藥物研發。

    研究內容:支持腫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炎、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等領域創新化學藥研發,開展產品穩定性研究,開展臨床試驗研究,開展生產工藝與質量標準體系研究,推動產品上市。

    考核指標:開展臨床研究,申請發明專利2-3項,啟動Ⅲ期臨床研究或申請上市。

    有關說明:項目需進入臨床研究或完成藥學研究,擬支持1-2個項目,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7)面上項目。

    支持創新藥物、仿創藥物、醫院制劑研究開發,制藥工藝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2.醫療器械。

    1)四川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防治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究

    研究內容:選擇已建成“等級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管理模式”并具備互聯網遠程管理條件的機構,基于遠程醫療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開發適合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篩查監測及管理適宜技術;建立“三高”共管具有遠程隨訪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監控及管理系統平臺,賦能基層社區。在全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開展多中心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適合《四川省2030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防治行動》的技術方案;建立我省居民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平臺,采集并形成以優質血壓管理(動態血壓)為基礎的三高融合數據集不少于30000例;形成針對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人工智能評估、診斷、治療的管理系統平臺,申請發明專利3-6項;建立多中心示范應用點不少于5家。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早期風險智能評估系統研究與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開展女性盆底結構的功能性解剖研究;研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發臨床早期診斷方法。綜合利用人口特征,孕產次,體力勞動,合并癥和相關檢測數據等信息,研發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風險評估系統。構建疾病快檢體系并研發檢測終端設備;基于多模態醫學影像和軀體生物指標等多源異構數據,開展早期風險智能評估模型研究。

    考核指標:建立融合醫學影像、軀體生物指標、功能量表和生活方式等信息的盆隔大數據管理平臺,樣本數不低于10000例;研發相關早期篩查和風險評估系統1套;研發適用于基層醫療機構的檢測終端設備1套,建立操作規范;申請發明專利4-8項,公開發表論文3-5篇,在不少于20家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或三甲醫院開展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面向家庭的慢性病智能康復評估與輔助決策系統研究及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針對常見慢性病和功能殘疾,結合醫學專家知識,突破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康復評定和康復輔助決策等關鍵技術;開發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面向家庭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治、功能康復訓練等的一系列自主產品;實現醫療機構、家庭、社區中智能康復和評定設備的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康復數據采集、數字孿生建模、健康實時監測、康復診斷和干預的閉環連續性家庭慢病康復全生命周期管理。

    考核指標:示范應用項目至少包含腦癱、截癱等不少于5種以上的慢性病康復知識庫和智能診斷與干預決策模型;申請關鍵技術專利3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3篇以上;示范應用家庭10個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基于磁性納米材料和分子探針的重大傳染疾病診斷核心技術及其試劑盒研發。

    研究內容: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磁性納米材料和分子探針并應用于重大傳染性疾?。ㄈ纾航Y核、艾滋等)的體外診斷。研發創新性臨床樣品處理、信號采集和檢測分析平臺。研發高效能重大傳染疾病快速分子診斷試劑產品。

    考核指標: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磁性納米材料和分子探針等核心技術1-2項;申請發明專利3-6項;研發診斷試劑盒產品1-2個。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基本生命功能動態監測與調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全麻外科手術所面臨的高風險狀況,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研究生命體征智能采集關鍵技術、麻醉藥物劑量智能分析,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麻醉輔助維持系統,實現對生命體征的實時分析與麻醉藥物劑量實時調控。研發分布式醫學數據高效存儲與深度挖掘云管理平臺,實現臨床數據的實時交互與協同共享。

    考核指標:研發基本生命功能智能采集、基于人工智能的生命體征分析與麻醉藥物劑量調控、分布式存儲等關鍵技術方案3套以上;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開發基本生命功能的安全監測、麻醉智能維持新產品1-2個。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面上項目。

    支持醫用診療設備、監測設備、檢測試劑和檢測設備、中醫診療設備、生物材料等領域創新技術研究;支持基于數控設計、3D打印等先進技術,開發智能康復輔具產品;支持小型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創新家用醫療器械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決策支持、臨床知識庫等智能醫療輔助系統研發;支持醫療器械協同創新平臺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三)人口健康。

    1.骨與關節退行性病變修復。

    研究內容:以臨床需求為牽引,研究細胞衰老和代謝失衡在骨與關節退行性病變中的作用及機制,篩選出新的有效干預靶點,并在開展新型骨與關節靶向生物材料制備、性能評估、產品研發和臨床轉化評價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上探索骨與關節退行性病變的修復策略及技術規范,證實其有效性,初步闡明該修復策略的療效。

    考核指標:合成新型骨與關節靶向生物材料并構建制備、性能評價、產品研發和臨床轉化評價等核心技術體系,申請專利2-3項;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基于多維組學的肝癌影像關鍵診斷技術平臺構建與應用。

    研究內容:應用定量磁共振成像技術、人工智能方法實現肝癌腫瘤異質性信息提取和可視化,創建肝癌個性化影像診斷模塊,并探索影像表征、分子生物、病理生理、基因組學間關聯,建立肝癌影像分型新體系。利用影像、臨床、病理、基因、人工智能等多維信息融合與挖掘技術,構建基于多維影像組學的肝癌高危人群篩查、早診、腫瘤異質性評價及預后評估的綜合平臺,實現肝癌影像關鍵診斷技術的臨床轉化、臨床應用及推廣。

    考核指標:建立基于多維組學的肝癌高危人群篩查和早期檢測新體系。構建基于多維組學的肝癌影像關鍵診斷技術平臺,納入病例數不少于2000例。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6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加速康復外科護理關鍵技術研究與轉化。

    研究內容: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以全生命周期護理為導向,重點面向青少年期、老齡期患者群體,針對腹部、心胸、骨科手術患者康復,研發圍術期高危因素(尤其是創傷應激所致認知功能障礙、微循環紊亂、微生態改變)下的精準預警監測技術、護理干預技術,并實施臨床應用效果評價;衍生護理產品開發;進而構建適宜現代外科的加速康復外科護理關鍵技術體系及應用規范。

    考核指標:研發干預關鍵技術2-3項;申請發明專利1個項上;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心肺復蘇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以解決心肺復蘇質量及復蘇后缺血缺氧性損傷具有共性的前沿科學問題為向導,以提升心肺復蘇質量、促進重要臟器功能保護的關鍵干預靶點為中心,利用實驗動物模型、生物力學、動態力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交叉手段,闡明復蘇后重要臟器損傷的關鍵信號通路和網絡模式,促進相關干預措施研發,積極推進臨床轉化研究,形成創新性復蘇干預手段,并推廣運用,整體提升心肺復蘇預后,產生示范效應。

    考核指標:申請發明專利1-2項;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5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基于多組學融合的肺癌外科手術預后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肺癌外科手術預后判斷的臨床難點,利用影像-病理-組織-血液的多組學交叉和融合分析技術,研究肺癌手術復發的多組學標志,構建人工智能肺癌手術預后精準預測多組學體系。

    考核指標:建立肺癌患者涵蓋影像-病理-組織的多組學數據隨訪隊列,以及循環腫瘤分子的動態監測隊列(均不少于300例);突破影像-病理-組織-循環腫瘤分子的多組學交叉和融合分析關鍵技術3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中低位直腸癌側方淋巴結清掃適應癥診斷標準構建。

    研究內容:針對中低位直腸癌側方淋巴結清掃適應癥診斷的臨床難點,研究匹配影像學證據、病理結果及臨床局部復發等終點事件,結合清掃技術的預后評估等手段,優化診斷策略;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技術,針對復發風險人群構建輔助診斷體系。

    考核指標:研發人工智能輔助側方淋巴結轉移診斷及隨訪的軟件系統1個,申請專利1-2項;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7.基于新型生物標志物的男性不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研究。

    研究內容:整合當地醫療、科研資源,建立男性不育篩查的人群隊列;研究隊列動態隨訪機制;基于多組學技術,篩選不育早期診斷新型生物標志物;綜合利用隊列信息分析、生物標志物診斷、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立男性不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于2000人的篩查隊列;研發人工智能男性不育輔助診斷系統1個;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8.兒童血液腫瘤疾病精準診斷和分層治療體系建設。

    研究內容:建立四川省兒童血液腫瘤疾病病例和生物樣本庫,基于臨床特征、免疫表型、細胞和分子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等多維度信息,構建綜合性兒童血液腫瘤性疾病的精準診斷體系,研究預后和復發相關危險因素,研究可能的干預靶點;建立具有西部地區特色的兒童血液腫瘤疾病標準化診療體系,并推廣運用,產生示范效應。

    考核指標:建立兒童血液腫瘤疾病綜合性診療體系,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9.多學科干預多囊卵巢綜合癥的長效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多囊卵巢綜合癥(PCOS)長效管理的難題,研發建立PCOS多學科長效管理模式。開展隊列研究,開展PCOS代謝紊亂流行病學研究。納入生殖、內分泌、代謝、心理、營養等多學科干預措施,研究代謝紊亂的關鍵指標和風險因素,建立PCOS長效管理技術規范,并推廣運用,產生示范效應。

    考核指標:申請發明專利2-4項;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0.兒童危急重癥診治體系及研究平臺建設。

    研究內容:基于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構建兒童急救/轉診的全流程監控、評估、管理體系。構建兒童重癥監護臨床信息系統及質控數據評價系統,實現全流程信息采集和管理。研究災害背景下兒童危急重癥相關臨床問題;研發超過生命極限的體外生命支持救治技術。

    考核指標:構建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兒童重癥醫學質控數據評價體系及兒童危重癥救治體系,形成專家共識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1.應用于牙周重度骨吸收位點關鍵種植臨床技術及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探究牙周重度骨吸收位點軟硬組織再生機制研究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輔助醫療器械,具體包括通過數字化機器學習方法對種植位點進行分類,單細胞轉錄組探討愈合機制,并根據愈合機制設計適配軟硬修復材料達到雙向愈合效果,達到種植體穩定骨結合,且具有良好軟組織封閉效果,建立適合牙周炎重度骨吸收位點種植體植入達到雙向軟硬組織愈合的技術體系及技術規范。

    考核指標: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骨材料及配套器械1-2個;申請專利4-8項;授權轉化專利1-2項;公開發表論文3篇以上;形成專家共識或技術規范1項;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2.牙髓根尖周疾病序列微創治療關鍵臨床技術及產業化研究。

    研究內容: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用于中國人牙髓根尖周疾病序列微創治療的醫療器械及軟件,具體包括根管解剖系統三維測量定位工具、微創開髓洞型設計和定位軟件、微創開髓及根管預備和充填工具、顯微牙根尖手術微創骨開窗和牙根切除三維分析軟件及定位工具、骨位點保護輔助工具等,建立符合中國人的適宜新型牙髓根尖周疾病序列微創治療的關鍵臨床核心技術體系及產業化技術規范。

    考核指標: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根管系統三維測量及開髓設計軟件、牙髓根尖周疾病序列微創治療的醫療器械及輔助工具2-3個;申請發明專利4-8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形成專家共識或技術規范1項;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3.頜面部骨組織再生生物材料先進制造技術及產品研發。

    研究內容:針對個性化頜面部骨組織缺損修復中面臨的組織再生難題,重點研發利用3D打印技術個性化定制成型生物材料促進頜面部骨組織再生修復,突破可誘導頜面部骨組織再生修復體產品的設計及成型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基于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定制的骨誘導再生頜面部骨修復產品1-2項;評估植入體產品的生物學效應、修復功能,建立適宜的新型頜面部骨修復產品關鍵臨床技術體系及產業化技術規范。

    考核指標:系統開發頜骨修復產品1-2項;申請發明專利6-8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形成專家共識或技術規范1項;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4.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高風險人群預測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臨床人群的大樣本生物遺傳信息數據庫和生物標本庫。納入AMD病例相關信息,利用遺傳學、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篩選AMD的疾病易感基因和位點,研發AMD疾病風險預測體系;開發AMD疾病風險篩查產品。

    考核指標: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MD篩查檢測試劑盒1個以上;申請發明專利2-4項;公開發表論文4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5.面上項目。

    1)關鍵技術研究:精準醫學、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醫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疾病早期發現、新型診斷、生物治療、微創治療技術等一批急需突破的先進臨床救治關鍵技術。

    2)疾病防治和公共衛生研究:兒科重大疾病診治及安全用藥研究;重大疾病、常見病、多發病和地方病的早期預警、診療技術、診療規范(模式)與評價等研究;塵肺病、化學中毒等職業病防治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技術研究與管理研究;養老照護、殘疾人服務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和產品開發;血液安全技術研發;全民健身、運動醫學關鍵技術研究;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范研究等。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四)中醫藥。

    1.中醫。

    1)延緩慢性腎臟疾病特色中醫治療方法及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和專利特色中藥,采用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循證評價臨床療效,研究病種包括各種病因慢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免疫性腎病等所致慢性腎臟病,評價腎功能進展、進入終末期腎病發生等終點指標和代謝組學、腸道菌群變化次要指標。評價基于中醫理法方藥建立的中醫藥治療新方法。聯合中藥企業,開展前期院內制劑研究,進行新藥轉化研究。

    考核指標:建立1種基于中醫理法方藥的治法法則,推廣應用專利處方,開發1-2項院內制劑轉化研究。完成1項新藥轉化研究或新適應證研究。通過國家腎病區域中心或???,推廣應用于至少10家以上三級甲等中醫院。公開發表論文3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重大疑難疾病中醫藥臨床循證評價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婦科疾病、泌尿疾病、眼耳鼻喉疾病、皮膚疾病、骨科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以中醫藥診治特色和優勢為切入點,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通過循證醫學、系統評價等方法,開展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和療效機制研究,形成高質量臨床證據,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水平和臨床服務能力。

    考核指標:通過循證評價篩選出具有確切療效的中醫藥防治技術,形成該病種的臨床路徑或臨床指南1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中醫治未病特色病種診療方案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以亞健康疾病、慢性病或帶狀皰疹為特色病種的中醫治未病診療方案;中醫治未病特色病種診療方案的臨床推廣;相關診療方案的部分效應機制研究以及特色產品和技術研究,揭示相關療法在該病種中的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形成1-2種中醫治未病特色病種臨床診療方案;實現技術突破1-2項;揭示相關療法的作用機制;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基于臨床的穴位配伍效應生物學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選擇傳統針灸經典穴位配伍方案,結合臨床優勢效應,運用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時間生物學、光遺傳、化學遺傳等多學科方法技術,研究穴位配伍效應的神經環路調控及時空整合機制。

    考核指標:揭示經典穴位配伍的神經環路調控機制及時空整合機制;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申請發明專利2-3項;軟件著作權1項;開發穴位配伍神經調控或時空調控新工具1套。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中醫心理智能化診斷及在郁證中的臨床應用評價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心理智能化診斷體系,該體系應包括中醫心理病證智能診斷規范,郁證等代表性疾病的辨證分類標準,重點研究中醫心理病、證的信息采集范圍、識別路徑、處理與分析方法和相應的標準規范,并通過對郁證等疾病的臨床診斷開展智能體系的應用評價,優化和建立中醫心理智能診斷模式和處理平臺。

    考核指標:提出適宜推廣實施的中醫心理智能診斷的臨床技術及診療規范3-5項;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診療信息平臺;開展3個以上的多中心郁證智能診療評價,實現中醫心理智能模型的臨床應用推廣;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面上項目。

    支持中醫證候的客觀化辨識系統研究與應用;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制;中醫診療關鍵技術的研究;運動創傷中醫防治;基于社區的常見病中醫藥干預推廣示范研究;針灸臨床優勢病癥轉化示范研究;中醫優勢病種的臨床研究等。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2.中藥。

    1)組分中藥新藥關鍵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重大疾病、慢病等中醫優勢特色病種,采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構建涵蓋中藥有效組分制備、質量控制、配伍優化、藥效及安全性評價的整合式研究技術體系,開展中藥組分配伍規律及作用機制,體內“藥動-藥效”等研究,開發藥效物質明確、質量可控、機制清楚、具有臨床優勢和特色的創新組分中藥。

    考核指標:建立組分中藥關鍵技術體系,包括組分制備技術、質量評價技術等,獲得中藥有效組分8-10個,發現具有顯著協同增效或減毒作用的中藥組分組合物3-4個,研制組分中藥新藥2-3個;申報并取得新藥臨床試驗受理通知書1-2項;申請發明專利5-8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5G場景下的中醫藥標準化應用。

    研究內容: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中藥配置系統,具體包括中藥配方顆粒制備工藝與質量控制、適用于醫院的智能中藥房藥品管理標準、智能配藥取藥系統,以及用于抗震救災、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等特殊條件下的流動應急中藥房,研究5G場景下的智能中藥配置技術體系及現代化技術規范。建立智能中藥配置系統的藥品質量標準,滿足相關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要求,調劑設備的安全、質量及抗干擾等性能指標滿足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

    考核指標:申請發明專利6-8項,軟件著作權1項;建立5G場景下的智能中藥配置系統技術體系及現代化技術規范;授權專利轉化實施6項以上,依托產業基地在國內規模生產并向社會推廣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青藏高原特色藥用植物資源全產業鏈示范研究。

    研究內容:優選5-10個臨床用量大、產業基礎好的青藏高原特色藥用植物,開展仿野生活體保存與繁育、育種育苗、野生變家種、產地加工與炮制一體化、綜合利用及院內制劑等全產業鏈示范研究;優選藥食同源或安全性高、藥效確切品種,并結合當地醫藥產業特點,開展保健食品及日化產品開發。促進青藏高原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資源綜合利用和地區經濟發展。

    考核指標:建立5-10個青藏高原特色藥用植物種子種苗繁育基地/人工種植示范基地;解決2-5個品種育種育苗和野生變家種關鍵技術難題。在青藏高原建立藥材產地加工炮制一體化中試生產線1條;完成5-10個品種藥材產地加工和炮制一體化規范化工藝研究,并建立一體化標準操作規程(SOP)。完成2-3個院內制劑中主要中藥材及飲片質量標準制定。完成3-6個保健食品、日化產品開發。培養碩士研究生3-5名,發表學術論文5-10篇,申請發明專利5-6項。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中藥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質的合成和成藥性評價。

    研究內容:開展中藥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質的綠色、經濟、高效、高選擇性、可持續的合成新技術及成藥性研究;開展中藥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質的穩定性、毒性、生物利用度及成藥性改進研究;開展中藥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合成、化學結構修飾和改造等方面的研究。

    考核指標:開發多元化綠色可持續合成生物活性物質的新工藝2-3個;構建1000個以上來源于中藥的具有生物活性物質及其類似物的化合物庫;獲得代謝穩定、生物利用度高、成藥性好的候選藥物分子3-5個;申請專利2-3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川產道地藥材品質評價關鍵技術裝備研究。

    研究內容:開發川產道地藥材遺傳資源管理系統,將藥用植物的表型和基因型綜合管理,實現統計、歸檔和查詢功能。建立川產道地藥材遺傳資源數據庫及大數據分析平臺,川產道地藥材辨狀論質科學內涵闡釋及品質評價體系研究與應用、道地藥材種質資源及優良性狀保存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基于土壤特征的道地藥材品質形成機制研究、基于5G和AI圖像識別技術的中藥材田間智慧除草機器人研發、道地藥材種植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及產業化研究,向社會示范和推廣。

    考核指標:構建道地藥材品質與土壤質量指標的空間分布大數據平臺。建立4-6種代表性川產道地藥材的品質客觀評價技術體系及標準操作規范。建立道地藥材種質資源鑒定技術1-2項,優良性狀長效保存技術1-3項。研制關鍵技術裝備2-3項,申請專利5項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面上項目。

    支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植物提取物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中藥材產地加工與炮制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中藥飲片炮制工藝與質量標準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中藥質量控制新技術、新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在中藥領域的應用研究;民族醫藥的研究;中醫藥特色資源利用與產品開發研究;醫院院內制劑研發。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五)資源綜合利用。

    1.面上項目。

    支持雜鹵石、危險廢物、礦區地質環境、土地資源、國土空間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六)生態保護。

    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采用RS與GIS等技術,開展多源數據集成研究;基于國土空間“要素—格局—過程—服務”級聯框架,開展社會—生態耦合研究,探尋生態空間的時空演變規律與互饋機制;在對生態環境狀況、生態功能重要性、脆弱性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多尺度、多層級生態修復關鍵區識別技術體系,建立體現復雜系統關聯性的評價模型。以縣/市/區為示范單元,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修復示范,建立生態修復示范技術體系。

    考核指標:建立生態修復關鍵識別技術及復雜系統關鍵性評價模型各1套;生態修復關鍵區識別技術推廣應用3個縣/市/區;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大熊貓國家公園棲息地質量提升與智能管理平臺研發示范。

    研究內容: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現狀研究,識別影響大熊貓對棲息地選擇的關鍵因子,構建四川省大熊貓棲息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大熊貓棲息地及毗鄰區不同低效人工林生態系統重要效益重建技術研究,構建適應西南山地低效人工林重要效益提升模式及技術規范;研發大熊貓國家公園智能管理平臺,構建大熊貓國家公園專題數據庫,評估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成效。

    考核指標:形成大熊貓棲息地質量等級評價指標體系1套;低效人工林多重效益構建模式示范面積500畝;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智能管理平臺,在1-2縣開展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面上項目。

    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研究,如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發,生態修復材料與裝備研制,節能減排技術與工藝創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長江黃河源區生態屏障建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保護,城市生態功能提升等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七)環境污染治理。

    1.重污染湖庫水質凈化新材料的創制與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開展天然礦物質的篩選及水處理材料復合制備工藝研究,通過添加鑭鈰等稀土元素制備天然復合水處理材料。研究新材料對COD、TN、TP、重金屬、氨氮等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與PAC、PAM等傳統水處理試劑進行對比,評估其經濟性和適用性;選擇省內典型重污染水庫開展水質凈化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創制重污染湖庫水質凈化新材料1種以上,形成采用新材料重污染湖庫治理方案1套,建設重污染湖庫治理示范工程1個,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結合成渝地區區域特點、環境質量目標,開展成渝地區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技術適用性研究,評估成渝地區現有環境污染治理技術體系;開展成渝地區生態環境一體化污染防治方案研究,包括水環境污染齊防共治、大氣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固廢土壤污染協同處置、環境風險合力管控等;結合成渝地區生態環境現行政策、法規、標準,開展成渝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一體化體制機制研究。

    考核指標:制定適合成渝地區的一體化環境污染防治推薦技術體系1套;制定符合成渝地區實際的一體化污染防治方案1套;提出服務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政策體系和法規標準的建議;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成渝雙城經濟圈小微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韌性評估。

    研究內容:針對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鄉村振興、農業文化景觀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需求,結合地理空間分析技術與地面調查,對以灌渠、溪流、堰塘、人工濕地為主的小微型濕地開展調查,識別小微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小微濕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現狀、趨勢與驅動力;揭示不同類型小微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時空差異規律與形成機理;厘清小微濕地調節服務功能與民生福祉的相互作用關系;提出維系四川盆地農業文化景觀可持續性的小微濕地韌性評估指標體系以及保護與修復策略。

    考核指標:完成成渝經濟圈小微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調查報告1份;形成成渝經濟圈小微濕地韌性評估指標體系1套;提交成渝經濟圈小微濕地聯網保護與修復綜合性決策咨詢報告1份;編制技術標準或規范1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長江(四川)生態屏障典型礦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發。

    研究內容:以長江上游典型礦區為研究對象,厘清重金屬遷移擴散規律,開展礦區重金屬污染風險預警機制及風險預警技術規范研究;開展礦區污染源頭原位阻隔與穩定,遷移水體原位阻斷凈化,場地土壤植物萃取與強化等關鍵技術攻關,并在典型礦區開展示范。

    考核指標:在影響面積超過5000畝的典型礦區建立示范區,實現源頭防控與遷移阻斷使重金屬輸出通量減少80%以上,場地修復后土壤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立礦區重金屬污染風險預警系統1套;研發礦區重金屬污染防控材料2種以上;編制技術標準或規范1項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脆弱河流生態系統水質保障及功能重構技術研究示范。

    研究內容:研發滿足脆弱河流生態系統重構、河岸帶植被景觀、面源污染削減要求的水質保障關鍵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濕地生態用水保障與有毒有害物質(農藥、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等)去除關鍵技術;構建地表徑流污染控制和河道水質保障集約化低成本技術、水體景觀提升與生態統重構技術體系,形成技術規范并進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研發脆弱河流生態系統水質保障關鍵技術3項、水系景觀提升與生態系統構建技術1項;申請發明專利6項以上;形成適宜推廣實施的河流脆弱生態系統水質保障及生態系統重構技術規范1項,開展工程示范;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面上項目。

    支持開展污染湖庫水生態修復,水功能區劃,近零碳排放,岷沱江流域總磷污染源監測,農業面源污染物溯源,地下水綠色系統構建,工業場地污染地下水修復材料研發,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廠(站)信息化管控,尾礦、微塑料、生活垃圾、廢水廢氣、土壤等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裝備研發與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八)安全。

    1.食品安全。

    1)食品及環境中抗生素全生命周期快速檢測研究。

    研究內容:根據磺胺、喹諾酮類等抗生素的理化特性,設計抗生素快速識別方法;結合固相微萃取、拉曼光譜、時間分辨熒光、化學發光等樣品采集及光學分析技術,系統探索抗生素樣品采集及光學識別機理;基于抗生素的快速識別方法研究,構建食品及環境中的抗生素采樣及光譜檢測于一體的快速檢測方法,并制備抗生素快速檢測試紙產品。

    考核指標:建立抗生素的快速識別方法及檢測技術1項,與國標法對比準確度不低于90%,耗時低于現有檢測方法的50%;制備檢測試紙條的產品2種,在3家以上單位推廣應用;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發表SCI論文4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特色餐飲食品安全風險智能管控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特色餐飲加工原料真實性及質量智能管控關鍵技術,餐飲加工過程監控分析與電子存證技術,餐廚垃圾智能管控技術,建立集線下餐廚垃圾智能分類減量設備與線上智慧監管為一體的智能餐廚垃圾全過程可追溯的處置管理平臺;研究食物中毒事件智慧處置關鍵技術,構建跨部門、跨區域餐飲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響應智能系統;構建網絡餐飲和農村群宴智能監管體系;構建覆蓋高風險餐飲企業全鏈條、全流程的智慧管控平臺并開展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構建覆蓋特色餐飲全鏈條、全流程的餐飲智慧監管大數據平臺1個;構建跨部門、跨區域餐飲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響應智能系統1個;構建網絡餐飲和農村群宴智能監管體系1個;申請軟件著作權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開展特色餐飲示范2個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面上項目。

    支持開展食品安全溯源、貯運、檢驗檢測技術研發與裝備研制,食品安全預警與風險評估技術研究及應用。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2.生產安全。

    1)道路冰雪災害智能熱防護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發熱管式固定聚光CPC光熱集熱技術,集熱器吸熱介質溫度>95℃,溫度品位85℃以上,實現熱能高效儲存,放熱時長不少于10.0h;研發超長水平熱管,實現水平傳熱距離5m以上,冬季快速傳熱,路面溫度高于0.5℃,夏季兼具輔助集熱,使路面溫度降低至45℃以下;開發零外加能源、零值守、零運行費用、零污染的道路冰雪災害智能熱防護系統,實現示范路段全年無積雪和暗冰,保障冬季公路安全暢。

    考核指標:開發道路冰雪災害智能熱防護系統1套;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3篇以上;申請專利3項以上;形成企業標準1項;在川西高原開展技術應用示范2個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高于100萬元。

    2)智慧工地監測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圍繞施工過程管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與BIM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通過軟件和硬件開發,形成完善的施工現場監測與管理集成系統;建立從項目工地、建設方、政府機構等多方協同的架構體系,實現對施工現場智慧、高效率管理;編制智慧工地現場監測技術標準(省標);并完成智慧工地監測集成系統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構建施工現場監測與管理集成系統(包括軟件和硬件開發)1套;編制智慧工地現場監測技術標準(省標)1項;完成智慧工地監測集成系統應用示范3個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感知研判技術及裝置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重要高溫設備的溫度場感知和重要動設備振動異常感知技術,形成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感知研判技術體系;研發集成北斗定位、氣體濃度、震動、雨量、風速、溫度場及振動等先進監測技術為一體的風險感知軟件及裝置裝備,對發生危險化學品泄漏可能引發的重特大事故及社會公共安全事件的影響區域開展精準監測;并在四川省化工園區開展示范。

    考核指標:研發配套軟件系統及風險感知裝置裝備1套,實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含液化氣體)泄漏的濃度超限和擴散超界報警,大規模泄漏事故發生后的氣象監測,爆炸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報告事故信息、定位起爆位置,汛期預警,重要高溫設備的溫度場監測和異常預警,重要動設備的振動監測和異常預警;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四川省化工園區進行試點示范2個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攀西地區重點斷裂帶礦山災害風險安全防控及應急救援研究。

    研究內容:分析攀西地區重點斷裂帶斷層分布,結合礦山尾礦庫、排土場分布,承災體分布及已有研究成果基礎,建立基于GIS的礦山災害風險安全防控及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庫;深入研究攀西地區重點斷裂帶斷層活動規律,研究尾礦庫、排土場等礦山重大危險源因震致災機理,分析其與斷層活動之間的耦合關系,研發可評價的耦合關系模型;開展礦山災害演化態勢感知與研判,開展礦山重大危險源風險性調查與評估,輔以數值模擬分析的技術手段,構建基于斷裂分布、斷層活動、災害規模、威脅對象、發展趨勢的災害風險分級及評價體系;開展災害風險與應急精準救援體系研究,通過數學或人工智能方法研究包含救援物資、救援隊伍、救援裝備等的精準救援決策指揮體系。

    考核指標:研發重點斷裂帶斷層活動與礦山致災機理的耦合關系模型;建立縣級災害風險安全防控及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庫;構建礦山災害風險分級及評價體系;建立礦山災害精準救援決策指揮體系。申請軟件著作權1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攀西地區選取不少于2個縣(市、區)開展技術、成果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面上項目。

    支持開展各生產領域安全預防、風險評估、應急救援、應急管理等安全生產技術研究、裝備開發及應用。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3.公共安全。

    1)智慧社區建設中信息安全防護體系架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國密加密算法等技術在智慧社區建設中終端準入、信息采集、傳輸、存儲、應用中的融合應用;研究智慧社區建設中跨網絡、跨平臺的信息傳輸和交換安全體系;研究智慧社區建設中信息防篡改、信息應用審計溯源及信息傳播阻斷等關鍵技術及應用。

    考核指標:構建智慧社區信息安全防護體系架構,研發終端安全準入、信息采集、傳輸、應用、共享等環節的關鍵技術1項;制定智慧社區建設信息采集、傳輸、應用等系列規范;以服務智慧社區建設為目標,建設智慧社區信息安全交換共享示范平臺,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選取5個社區開展示范,實現跨部門共享應用。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公共安全移動融合計算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移動警務安全體系架構的通用無線警用裝備安全接入模式,采用多類型設備分級分權身份認證、跨域信息融合通信、資源安全訪問控制等技術措施,破解多類型設備安全接入、跨設備融合通信難題;研究公安信息網、公安視頻專網、公安移動信息網、無線集群通信網、公共電話網等網絡間的安全組網通信,實現數據、音頻、視頻、文件等跨網絡通信;開展跨設備、跨網絡、跨系統的多業務融合和智能化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一種基于移動警務安全體系架構的通用無線警用裝備安全接入模式,實現不少于10萬規模、5種類型4G\5G無線警用裝備的實時高效安全接入;形成基于移動警務安全體系的多種設備類型的融合通信能力,實現跨設備、跨網絡業務融合通信,包括實時視頻、實時語音、數據等融合通信能力;研發跨多警種業務融合的移動融合計算平臺1套,選取不同場景開展應用。最終實現讓民警利用各類無線警用裝備即時感知周邊環境、信息,實時聯接公安大數據、視覺計算等各類資源能力,及時高效開展各類警務活動。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基于雷達數據智能預警系統研發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多源異構傳感器的信息智能識別和融合,解決傳統雷達探測瓶頸,針對重要固定要地低慢小目標低空防御及安防監測預警的需求,開展立體化安全防范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及裝備集成研究,實現立體化防控數據的接入、管理、分析、展示,并開展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研發具有多源數據接入、云計算、機器學習、管理、分析、展示和共享發布等功能的的立體化安防監測預警大平臺1套,實現對目標的智能識別、決策和處置。低空防御雷達:低空目標探測距離≥5千米,識別距離≥2千米,漏報率≤1%,誤報率≤5%,攔截概率≤95%。周界防范雷達:地面車輛探測距離≥8km,人員探測距離≥3km,漏報率≤1%,誤報率≤5%。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重要固定要地開展應用示范1個。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運動戒毒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戒毒人員體質健康檢測技術及運動數據采集技術,研究傳統運動戒毒設備智能化升級。構建戒毒人員體質健康狀況評估體系,構建“數據驅動”的運動風險預警及個性化運動處方的運動戒毒科學決策體系,開展社區運動戒毒解決方案研究,研究適用于社區戒毒人員體質檢測的關鍵技術和設備,實現出所戒毒人員體質健康數據與個人運動數據高頻采集與深度分析,形成戒毒全周期“戒毒所-社區-家庭”戒治新模式并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研發體質健康檢測技術1項,運動數據采集技術1項,運動戒毒康復設備改造技術1項,構建本土化的戒毒人員體質健康評估體系,構建運動戒毒科學決策體系,研制適用于社區戒毒人員體質檢測關鍵技術設備3套,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省內強制戒毒所及社區進行應用示范并出具報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音視頻信息技術在基層治理中的綜合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視頻分析、多模型算法倉等技術,整合現有黨政機關、行業部門、社會單位音視頻資源,深化音視頻圖像信息的融合創新。發揮人臉識別、車牌識別、智能感知等技術優勢,推進音視頻融合在基層黨建、生態環保、智慧小區、特殊人群等領域的實戰應用;通過遠程提訊、遠程開庭、遠程示證、視頻會商等,實現跨部門跨地域遠程協作;同時,逐步探索5G等技術應用,為社會治理、執法辦案、公眾服務提供智能化能力支撐。

    考核指標:建立1個以上示范點,研發視頻會議、指揮調度、視頻聯網、視頻分析和遠程應用等一體化功能平臺,滿足決策指揮點對點、點對多、多對多之間的安全音視頻通信;開展提供時空分析、聲紋分析、特征檢索、以人搜人等場景化實戰業務應用;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面上項目。

    支持開展刑偵技術、司法鑒定、毒品查緝及戒毒、應急反恐等領域公共安全技術研究、裝備開發和應用。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4.防災減災。

    1)川藏鐵路隧道圍巖等級分級方法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川藏鐵路隧道典型巖石多場耦合下的工程特性,構建巖石多場耦合災變響應模型,提出適用于川藏鐵路隧道災害治理新技術的理論基礎,提出適用于川藏鐵路隧道多場耦合環境的圍巖工程分級新方法,開展多場耦合環境隧道圍巖工程力學參數確定方法應用;揭示川藏鐵路隧道典型巖石多場耦合力學性質演變新規律,解決多場耦合條件下巖體工程分級與工程力學參數確定重大工程難題。

    考核指標: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軟件著作權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并選取川藏鐵路2個隧道段開展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氣象監測技術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多普勒雙線偏振雷達及其對于云和降水宏微觀物理過程的觀測技術;開展大氣遙感(空基及地基)方法與技術、雷電探測技術、智能地面氣象觀測技術裝備、微波技術,以及機載探測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效果評估方法研究,重點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催化效果檢驗集合評估技術研究;開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與云室等新技術運用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相關應用研究。

    考核指標:運用新技術開發氣象觀測技術方法1套,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效果評估方法1套;構建綜合指揮系統1套、作業安防系統1套;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1個以上地區開展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通用航空在山地火災搶險中的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北斗等多源數據融合的空地一體山地火災實時監測技術,研究基于北斗的通航山地火災搶險關鍵技術,構建面向“飛行操縱+空管指揮+應急調度”的保障體系和模擬驗證平臺及飛行技術標準。

    考核指標:提出一種基于北斗等多源數據融合的空地一體山地火災災情預警及實時監測方法;建立一套通航在山地火災救援中的空管指揮和飛行技術標準體系;研發通航山地火災搶險關鍵技術模擬驗證平臺;選擇跑道長度在800米以上的A2標準以上的通用機場進行航空山地火災搶險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公開發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論文3篇以上,申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

    有關說明:限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面上項目。

    支持開展水旱、氣象、地震、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領域的防災減災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九)智慧城市。

    1.面上項目。

    支持云計算架構下的遠程智慧醫療、養老大數據平臺研發,開展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服務及安全智能監管、智慧交通管理系統研發,開展城市安全生產、突發事件智能監測、數據分析研究。

    有關說明:鼓勵產學研單位聯合申報,每個項目經費不超過20萬。

    (十)優質白酒。

    1.自動化、智能化釀酒蒸餾設備及配套應用技術研發。

    研究內容:針對傳統釀酒蒸餾設備自動化程度低、難以與現有智能化釀酒設備形成配套以提高釀酒效率的難題,開展自動化上甑、蒸餾、出酒等成套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圍繞酒甑的分體結構設計、蒸餾器氣孔布局、風-水混合冷凝結構等方面開展研究,研制智能化調溫系統,實現出酒溫度、酒精度、理化指標等參數自動化設定,有效提高出酒效率。

    考核指標:研究開發滿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14881-2013),具有自動進料、出料功能,具有自清潔和紫外線殺菌系統,關鍵部位具備防滲漏(油污、潤滑油等)功能,對酒醅風味成分提取分離效果更好、更加節能的新型白酒蒸餾器,能夠實現量質摘酒效果的智能化摘酒裝備及配套應用技術設備,設備綜合能耗降低不少于5%,酒精度感知偏差不高于±1%vol、溫度檢測偏差不高于±0.1℃,提高出酒率3-8%、優質酒占比提高1-3%,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四川白酒主產區園區內,2家以上企業開展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四川白酒主產區釀酒生態環境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四川白酒各主產區,分析白酒釀造環境空氣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優勢菌群和變化規律,研究水質、土壤、氣候、氣溫等生態環境因子與釀酒微生物菌群的相關關系,探索生態環境因子對釀酒品質影響的作用機制,闡明四川白酒各主產區釀酒生態環境特征的獨特性。

    考核指標:掌握主產區白酒釀造空氣環境中真菌和細菌的分布特征、優勢菌群和變化規律,闡明水質、土壤等生態環境因子與釀酒微生物菌群的相關關系和對釀酒品質影響的作用機制,總結出各主產區釀酒生態環境特征,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形成1個《白酒主產區釀酒生態環境研究報告》,填補我省在主產區釀酒生態環境領域系統研究的空白。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面上項目。

    支持專用糧新品種選育與標準化種植、白酒產業信息化應用、白酒綠色生態制造等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十一)文化旅游。

    1.智慧文旅公共服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機制,建立文旅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及數據庫,深入分析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平臺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發集文化和旅游資源展示、在線投訴、在線預約、智能客服機器人、大數據智能分析于一體的開放式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云平臺;研究“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發展創新模式,開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平臺運營示范,推動文化旅游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考核指標:研發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平臺1套,同時支持10000家以上文旅企事業單位開展在線服務,形成具備百萬級以上在線用戶支撐能力;研發基于知識單元的服務內容資源自動編目、內容關聯與智能識別匹配等技術與工具系統,內容服務資源知識標引準確率達85%以上,特定專業門類的知識條目2萬條以上;制定相關標準4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申請發明專利4項以上;選取2家以上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門和100家文旅企事業單位進行試點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全域生態及文化旅游開發技術創新與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開展全域旅游大數據分析,從游客滿意度影響因素出發,構建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旅游游客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與數據庫,研究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全域生態及文化旅游內在機制。依托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感恩文化和豐富自然資源的調查研究,結合市場需求特征分析,開發科技+康養+文化+旅游體驗文旅產品。開展基于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經濟發展的研究與示范。

    考核指標:構建全域旅游數據庫,研發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營銷平臺;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申請智慧旅游分析方法軟件著作權2件以上;開發低空旅游、健康旅游、科技旅游、研學旅游、森林康養旅游、“非遺”體驗游6種旅游產品;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范1個;在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開展示范應用1個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2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面上項目。

    支持旅游大數據平臺構建示范,音樂、美術和設計藝術、戲劇、電影、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地方文化與科技融合應用示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手工藝術等研究。

    有關說明:每個項目經費不超過20萬。

    (十二)可持續發展。

    1.面上項目。

    支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開展地方文化傳承、非遺文化保護研究;開展文化智慧場館建設示范、民族文化與宣傳智能體驗。支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與產學研單位聯合開展適合當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研究與科技集成示范。

    有關說明:由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所在地科技主管部門推薦,每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

    (十三)支持市(州)社會發展科技研究。

    1.移動源排放智慧監管新模式新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四川省移動源排放監測與管控的問題,開展基于數據眾包的移動源排放智慧監測新模式和基于排放機理+人工智能的移動源排放解析與管控新技術的集成創新研究;并選取川內重點區域進行應用示范,制定可操作、可復制的移動源排放智慧監管解決方案,形成移動源排放智慧監管示范體系。

    考核指標:通過五種及以上載體采集排放數據,對三種及以上移動污染源進行實時監管。選取川內重點區域開展應用示范,檢測器布設數量500臺以上,排放源解析綜合誤差在10%以內。研發關鍵核心技術1項以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監測硬件產品2個以上,軟件應用平臺1個,申請發明專利4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由成都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化學藥物一致性評價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選取2種及以上治療制劑,通過制劑和質量研究,探索確定適宜輔料的種類與用量,選取最優過濾設備與過濾材料,對主要質量指標的質量控制限度、雜質數量和限度開展研究,并對檢查方法進行篩選和驗證,完成原研產品質量、小試、處方工藝篩選、中試生產、質量檢測方法和驗證、穩定性和臨床試驗等研究。

    考核指標:突破關鍵技術1-2項;形成處方、工藝及質量控制標準各1套;申請發明專利1-2項;公開發表論文1-2篇。

    有關說明:由自貢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3.釩鈦廢水制氯堿關鍵技術研究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降低釩鈦企業廢水生產出的氯化鈉中雜質金屬離子的生產工藝和工藝控制條件,使氯化鈉溶液達到氯堿生產的原料要求。研究對氯堿生產有害的釩鈦鉻等金屬雜質離子的深度去除工藝方法、分離裝備、質量檢測與控制,除雜鹽水應用于氯堿生產系統的工藝控制方法,并選取釩鈦企業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降低釩鈦企業廢水所產氯化鈉中雜質離子釩鈦鉻含量至20ppb以內,使其達到離子膜氯堿生產工藝要求;打通海綿鈦與氯堿行業物料循環工藝,實現釩鈦企業廢水到氯堿生產原料的資源綜合利用,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由攀枝花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4.飲料容器連續清洗作業用水循化裝置及遠程智能管理系統的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研發一種水循環裝置及其遠程智能管理系統,具體包括洗滌出水的固形物濾除、有機清洗劑的脫除、微生物細菌滅殺、泵循環及管路配套等分體單元構成的水循環裝置,研究該裝置的工藝參數與單元性能匹配,建立基于多點流體壓力或流速測量及數據傳輸支持的遠程智能控制系統,實現飲料容器的連續性自動化清洗作業。

    考核指標:建立適應于各種飲料容器清洗作業用水的連續回收、清潔處理、循環利用裝置及遠程智能控制系統,研制出具有不同日處理能力的樣機3種以上,優選并定型1種種以上的型號產品推向市場,依托白酒釀造企業建立1個應用示范基地,制定企業或行業標準1個。申請專利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由瀘州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5.基于川丹參新品種的全產業鏈整合式開發研究。

    研究內容: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川丹參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具體包括新品種組培脫毒體系、生態栽培技術體系、川丹參質量控制與溯源體系、基于冷凍干燥技術的產地加工體系、丹參新型藥品開發及非藥用部位高附加值開發利用體系。建立川丹參從種苗培育到采收加工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及規范。

    考核指標:建立川丹參新品種組培脫毒體系1個;建立生態栽培技術示范基地3個;建立川丹參質量溯源體系1套;建立川丹參飲片冷凍干燥加工生產線1條;備案含丹參配方制劑2個;研發產品1-2個。申請專利1-2個,公開發表論文2-3篇。相關技術成果依托產業基地向社會示范推廣。

    有關說明:由德陽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6.超遠距超微光全景全天候監測系統研究。

    研究內容:開發超遠距離超微光全彩色夜視攝像系統,包括超遠距鏡頭的設計開發、圖像融合算法研發、復雜環境圖像處理算法,實時的實現白天、夜間、雨、雪、霧、霾、沙塵等復雜環境下15~30公里內超遠距離清晰成像;將超遠距離全景全彩攝像系統和穩定云臺集成,結合高效的圖形智能算法和監測判定系統,形成一套整機全景全天候監測系統方案,實現草原等開闊環境晝夜遠距離全景全彩觀測。

    考核指標:開發超遠距超微光全景全天候監測系統1套;研制監測設備1套,整機國產化率達到99%;申請專利5個以上;在草原生態監測中開展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由綿陽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7.葛根、葛花開發轉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葛根、葛花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重點解決其口感、生物利用度、廢棄物綜合利用問題。開發基于葛根、葛花的保健食品或大健康相關產品并轉化。建立葛根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體系及產業化技術規范。

    考核指標:突破關鍵技術1-2項;形成技術規范1套;開發保健食品或大健康相關產品4個以上;申請發明專利2-3項。

    有關說明:由廣元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8.細胞制備與儲存、細胞技術開發與轉化和細胞臨床研究。

    研究內容:依托干細胞特有的生物醫學特性,開展干預人體因亞健康和衰老引起的綜合征及各類慢性疾病,進行干細胞在組織修復、不孕不育和保存生育能力等方面研究。

    考核指標:突破1-2項細胞制備與儲存關鍵技術;形成干細胞臨床研究及應用標準1-2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由遂寧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資金與申請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9.基于生態綜合治理模式的水庫水域生態環境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開展基于水庫生態綜合治理模式下的魚類種群、底棲動物(螺、蚌)種群、水生植物群落的研究、藍藻控制與防治策略研究、水生動植物品種組合及病害生態防控技術研究;開展水庫底泥與水質改善的原位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用于四川地區水庫水域生態治理的主要水生植物、濕生植物、水生蔬菜品種的收集、整理與評價,提出水庫生物種群結構季節性變化規律;建立一種適宜的富營養化水庫水域環境治理關鍵技術及規模化技術規范。

    考核指標:建立1-2種操作性強、經濟性好的原位水域生態治理方案;建立1套適宜我省水庫水域環境治理需要的水生動植物主要品種名錄;制定1-2種水庫藍藻的防控方案、水生動植物組合和栽培方案,并應用推廣面積達到500畝以上;申請專利2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建立1個專業從事水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果轉化平臺。

    有關說明:由內江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0.市政污泥氣流膜好氧發酵技術的研發與示范。

    研究內容:項目針對市政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泥堆肥技術粗放,無法產業化推廣,處理周期長,惡臭污染嚴重等問題,研究城市生物污泥氣流膜配套的菌劑,研究無臭發酵腐熟技術,研發好氧發酵裝備,實現城市生物污泥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目標,并進行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研制出氣流膜配套的腐熟、除臭菌劑,有效活菌數2億cfu/mL以上;處理過程實現無臭發酵腐熟;技術總處理周期小于35天,污泥高溫發酵溫度大于60℃,處理后污泥滿足GB/T 23486-2009《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園林綠化用泥質》;形成可規?;茝V應用的氣流膜好氧發酵成套技術與裝備1套以上;建設可日處理30噸以上市政污泥處置示范項目。申請發明專利1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由樂山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1.用于標準化養殖川僵蠶的高純度白僵菌種源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菌株篩選、感染力測定、繁殖、保存方法、繼代扶壯等關鍵技術研究。選育適宜規模感染家蠶的優勢菌株,滿足規模養殖川僵蠶對優質白僵菌種的需求,解決傳統藥用川僵蠶產生過程中感染其他病菌的問題。提出適宜帶動傳統蠶農養殖白僵蠶的新模式,在社會推廣應用。

    考核指標:建立1個標準化、工廠流水線式示范養殖基地,可追溯系統1套,提供優質菌種和關鍵技術2-3項,申請發明專利3-6項,授權專利轉化實施2項以上。

    有關說明:由南充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2.新型易燃工業園區火災應急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選取新型易燃工業園區,針對火災危險性、措施安全性和消防滅火設施開展有效性評估。開展火災預控方案、火災及煙氣蔓延擴散機理及控制研究,制定火災應急救援實施預案,分析消防滅火機制和實施可靠性,建立并提出具有可推廣的,高效的工業園區火災防控技術措施和實施規程,并在示范工業園區得到應用。

    考核指標:研究的火災應急預案及防控措施可滿足國家相關火災防控及應急救援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并在技術措施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可操作和應用推廣的火災煙氣控制和應急救援的技術規程;申請發明專利2-3項;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在省級新型工業園區得到應用,并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有關說明:由宜賓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3.移動生物安全防護智能化醫療器械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開展移動生物安全防護裝備關鍵技術研究,提升防護產品的智能化,主動安全能力,通行力,實現模塊化、小型化和綠色節能環保;建立醫療器械產業化平臺,為生物安全智能化防護裝備研制提供支撐,并完善和提升現有標準,建立產業轉化示范基地。

    考核指標:研發可移動P3負壓隔離病房及烈性傳染病病人轉運隔離艙、充氣式正壓微生物防護服、防病毒電子加熱口罩等生物安全防護智能化產品2-3個;完成3-4項技術標準的制定。

    有關說明:由廣安市科技部門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4.萼貝設施化繁育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萼貝種苗組培繁育技術;研究萼貝設施化育苗關鍵技術,包括專用大棚設計、種子處理技術、專用基質配比、專用配方肥、大棚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建設萼貝現代化設施大棚,選育優良萼貝種源,引入微型機械化、自動化噴淋、溯源體系等生產管理技術及系統,實現萼貝的全方位精細化管理和產業化。解決萼貝野生資源枯竭、種源缺乏等限制其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考核指標:制定萼貝種苗質量標準和萼貝種苗繁育SOP。建設萼貝育苗專用大棚20畝,進行萼貝種苗繁育,年提供萼貝種苗2000萬株;針對萼貝種苗繁育關鍵技術,申請發明專利2項以上。

    有關說明:由達州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5.川牛膝種源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建立川牛膝種質資源圃,開展川牛膝提純復壯和種源繁育技術工作,為川牛膝新品種選育奠定基礎。從川牛膝種質資源、質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川牛膝種質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適宜川牛膝種苗生長的專用配方土壤、藥肥的減施增效、病蟲害防控、規范化栽培等關鍵種植技術。在川牛膝種源繁育基地引入溯源系統、機械化種植、自動化噴灌等模式,實現川牛膝種植的現代化農業管理,促進川牛膝產業化發展。

    考核指標:收集30份以上的川牛膝種苗,建立川牛膝種質資源圃。建立一套完整的川牛膝種子種苗質量標準。建立純正川牛膝種源繁育基地20畝。優化集成川牛膝良種繁育規范化SOP,建立川牛膝種苗繁育基地100畝。突破1-2項川牛膝種源繁育環節中的關鍵技術,申請發明專利2項。

    有關說明:由雅安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6.文旅智慧城市運營大數據管理平臺。

    研究內容:以城市能源、環境、智慧社區、智慧景區、城市管理等方面達到管控和治理為目的,研究基于5G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城市運營數據的采集與融合技術,研究文旅智慧城市運營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有中國文旅城鎮特色的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該平臺應包括社區、景區和城鎮等區域數據,實現對文旅城市交通、能耗以及城市環境的實時監控。

    考核指標:研發滿足國家最新設計標準的文旅智慧城市運營大數據平臺,申請計算機知識產權6項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提出文旅智慧城市運營指導規范1套,并開展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由眉山市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7.口腔醫療器械研發與轉化項目。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無源口腔耗材技術,突破傳統的口腔治療方式,利用產品輔助縮短口腔專業人員的治療時間,從而達到緩解患者治療痛苦的目的。

    考核指標:研發硅橡膠口腔產品1-2個。產品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

    有關說明:由資陽市科技部門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8.牦牛標準化養殖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飼料添加、飼草補食、自然放養、生長期對牦牛出欄率、商品肉品質的影響,建立牦牛標準化養殖技術體系,并進行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牦牛標準化技術體系1套;建設牦牛標準化養殖基地1個,養殖牦牛不低于100頭;養殖經濟效益提高3%以上;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

    有關說明:由阿壩州壤塘縣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19.川西民族地區傳統村寨災害分布及風險評估研究。

    研究內容:對川西民族地區傳統村寨災害風險開展詳查工作,構建傳統村寨災害風險評估體系;構建傳統村寨空間模型,并開展模擬分析;綜合評估傳統村寨的危險性和易損性。

    考核指標:建立川西民族地區傳統村寨災害分布情況數據庫1套;完成傳統村落風險識別與風險分級評估,編制災害預防性方法的技術指南1套;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組織協助地方開展相關的人員培訓,培訓規模50人以上。

    有關說明:由阿壩州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0.高原地區新冠肺炎防治方法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新冠病毒在高海拔、高寒地區傳播途徑、致病機理、肺組織的保護等基礎研究,增強對新冠病毒認識和診治水平。

    考核指標:新冠肺炎和高原地區常見的結核病預診分診研究,實現1-2條新冠肺炎診療關鍵技術突破;公開發表論文1篇以上;培養一批相關人才及團隊。

    有關說明:由甘孜州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21.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的大健康產品研發與轉化。

    研究內容:在中醫治未病理論的指導下,針對我國人群亞健康的現狀,重點研發具有健脾益氣、活血生津的作用的中藥搽劑等大健康產品并轉化。推動貧困地區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當地脫貧致富和地方經濟發展。

    考核指標:開發亞健康防治中醫藥大健康產品1-2個。申請發明專利1-2項;授權專利轉化實施1項以上,依托產業基地在國內規模生產并向社會推廣應用。

    有關說明:由涼山州科技部門推薦申報。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


    附件4-1

     

    指南編制論證專家組名單

    姓名

    職稱

    單位

    郎錦義

    院長

    四川省腫瘤醫院

    陳莉娟

    副主任/研究員

    國家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

    曾沛斌

    教授

    四川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掛職國家衛健委)

    朱慧莉

    教授

    四川大學華西附二院

    國錦琳

    教授

    成都中醫大學(曾掛職國家中醫局)

    易進海

    副院長/研究員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樊渝江

    教授

    四川大學生物材料中心

     

    副主任

    四川省疾控中心

    潘開文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

    涂衛

    所長/研究員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副院長/高工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

    胡國全

    副所長/研究員

    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

    郎定常

    副所長/高工

    四川省酒類科研所

    張春雷

    正高工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M中心主任

    劉啟和

    教授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

    查建平

    教授

    四川大學旅游學院

    張建民

    教授

    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曉寧

    教授

    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都看到這了不給小編一個點贊加關注嗎,你的支持就是小編不斷更新咨詢的動力哦!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向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男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婷|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91不卡在线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完整版|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愉拍自拍欧美精品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呦交小u女国产精品视频|